欢迎访问湖北美术学院  WELCOME TO HUBEI INSTITUTE OF FINE ARTS

湖北美术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2-07-12 阅读次数:

湖北美术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

2021-2025)


“十四五”时期( 2021-2025),我校开启新百年发展,根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21-2025 年)》《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21-2025 年)》《湖北美术学院章程》,结合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坚持从学校实际出发, 编制本规划。

 

第一部分 “十三五”规划执行情况(2016—2020)

 

“十三五”时期,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全校师生 员工不懈努力,学校实力不断增强,办学水平稳步提升,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各项事业快速发展,顺利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成就

(一) 学科专业实力不断增强

“双一流”建设取得新进展。学校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为“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美术学”一级学科被列为“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三个一级学科在教 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稳中有升,分别获 B+、B、C+。美术学、 设计学、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抽评合格。“视觉艺术与教育”学科群立项建设项目被湖北省教育厅列为“十三五”省属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立项建设项目,项目建设产出和效益指标均达到了预期指标值。

“双万”计划持续推进。新增艺术学学科专业 3 个,专业总 数由 22 个增长到 25 个( 34 个专业方向)。6 个本科专业入选国 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 个本科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 建设点,学校三分之一专业进入首批一流专业 “双万计划”。

(二)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建设湖北高校省级教学团队 5 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5个; 获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 8 项,省级教学成果奖 2 项,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 6 项,省级 7 项;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2 门。

学术型、创意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实验型人才培养体系日臻成熟。视觉基础教学模块与专业教学模块兼容并进,“1+3”视觉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日趋多元、开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取得阶段性成效。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基本形成。成立 HIFA 创客空间—大 学生艺术创新中心和景德镇创作中心,建立省级实习实训基地 1 个。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93 项、省级 223 项; 在三届湖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省级金、银、铜等奖项 16 项,首次获国家级“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

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截至 2020 12 月,研究生在校生规 模达 958 人,较之 2015 12 月增幅达 29.4%,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已毕业 5 人。“十三五”期间,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 92%以上。

(三) 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师资队伍建设保障体制机制逐渐完善,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强化双一流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加强师资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十三五”期间师资队伍引育经费总计 750 万元。

“人才强校”战略不断推进,着力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 截止 2020 年,新增国家级高层次人才 3 人(新增“国贴”3 ), 省级高层次人才 4 人(“省突”1 人、“省贴”2 人、省新世纪高 层次人才 1 ),新增优秀博士 34 人。新增 “省级项目人才”2 人,湖北产业教授 2 人,培育骨干教师 40 人。


建立多元化师资聘用模式,师资队伍增量提质协调发展。“十三五”期间,经招聘引进,新增事业编制教师 91 人,新增非事业编制教师 66 人; 聘用海内外高层次专门讲学人才 156 人次; 新增客座教授 10 人,特聘教授 4 人,兼职教授 3 人。

职称评审改革不断深化,调整和优化职称评审组织机构、评 价机制、职评条件,创新职评工作举措。职称评审工作科学性、 公正性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指挥棒”作用更加突显。截止 2020 12 月,新增二级教授 4 人、三级教授 13 人、正高级职称人员 39 人,副高级职称人员 67 人。

“十三五”期间,师资队伍结构和整体水平得到优化和提升。专任教师总量增至 424 人,增幅 27.3%。45 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 72.64%; 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从 4.39%增至 10.14%,硕士学位 教师 比从 78.68%增至 81.6%,高级职称占比从 35.43%增至 45.97%,具有境外留学经历教师占比由 22.57%增至 25.6%; 校外 毕业教师占比由 53.29%增至 56.04%。

(四) 科研整体水平大幅提高

科研管理体系不断健全。修订颁布《湖北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章程》,完成了湖北美术学院第四届学术委员会换届; 制定了 教师科研工作考核、科研项目管理、研究机构建设、科研创作培 育资助等方面制度。

科研平台建设水平明显提升。新增获批成立“湖北省人文社 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美术学院手工艺文化研究中心”, 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增至 5 个。

科研成果增长显著。全校期刊论文及作品发表 1077 篇(件), 其中 CSSCI( 南大核心)收录期刊发表 103 篇(件), “十二”时期增长 3 倍;出版专著 36 部; 获上级下达纵向科研项目 105 项。其中国家级课题 19 项,省部级课题 24 项,较“十二五” 时期增长 2 倍。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6 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 13 项;获上级下达纵向科研经费 719.1 万元,同比增长 78.8%; 获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 4 项,获批湖北省高校优秀中青年科技 创新团队 5 个。创作作品参加国家级展览获奖 31 项,省级展览获奖 75 项,其中,在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获 “中国美术奖 ·创作奖”金奖 1 件,提名作品 3 件,进京作品 5 件,入选 作品 61 件。较上一届全国美展,入选作品增长 29.8%,进京作 品和获奖提名作品增长75%。在第十三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览 中,我校师生获奖、入选作品共 122 件。其中获金奖 2 件,银奖 8 件,铜奖作品 8 件。

(五) 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艺术智囊作用积极发挥。持续实施“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 培训计划”,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汉绣、传统雕 塑、漆艺等;承担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数字保护人才培养”“国家重大历史题材中国画创作人才培 ”“湖泊水网地区传统村落的创新营建人才培养”“非洲青年设 计师培训计划”等 10 余项目。

昙华林艺术区教、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形成,业已成为湖北省乃至全国艺术设计研发与孵化基地。湖北美院文化发展 公司运行与管理进一步规范。完成中国驻乍得共和国大使馆艺术 品工程,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南昌轨道交通集团等委托项目 10 项。签订自营项目合同 22 项,合同金额总计 3.2 亿元。连 续六年获武汉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立功单位及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17 年至2019 年连续三年获得全国(城市公共设施艺术化项目) 最佳范例金奖及优质工程金奖。

(六) 对外交流合作不断丰富

国际交流合作渠道拓宽,与 14 个国家和地区的 21 所高校、 教育集团、科研机构签署国际交流与合作协议;与俄罗斯、意大 利、日本、法国、德国、泰国、奥地利等 9 所高校建立校际合作 关系。近二百人次外籍教师来校授课、讲学、交流。具有海外留 学、访问学者和短期研修经历教师占比增至 15.5%。教育部中韩 合作办学项目稳步进行,总计招收 8 届学生共计 913 人,毕业(含 结业)333 人。

对外学术交流力度持续加大。“十三五”期间共举办学术讲 座及专题研讨 175 场,组织参加各类艺术作品展览 150 余场。成 功承办 2018 “全国艺术院校社会科学协同发展联席会议”。

(七) 办学治校能力不断提升

依法治校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着力推进,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湖北美术学院章程》 获省教育厅核准实施。加快内部治理长效机制和现代管理制度建设,全面推进各类管理制度和规范性文件的 “废、改、立”工作,共制定、修订各类制度 198 项。

财务内控机制建设不断强化,初步构建起覆盖管理层面和预 算管理等六大业务层面的内控管理体系,财务收支渐趋合理,预 算资金使用绩效不断提高。2018 年提前偿清全部银行贷款,债 务负担大幅减轻。

实施资产清查整理,优化资源配置结构,资产使用效益不断 提高。获评湖北省省直行政事业单位 2017 年资产管理工作优秀单位。

校园基本建设投入加大,完成多个大型维修改造和新建项目,办学条件和校园景观得到有效改善。美术馆图书馆综合楼建 设项目启动并已获立项。

办学条件得到逐步改善,经费投入、新增资产配置、教学实 验环境、安全保卫及医疗卫生设施水平等提升明显。“十三五” 期间,学校年度总收入年均增长 5.2%,年度总支出年均增长 6.85%; 教学科研设备总值增至 9970.56 万元,增幅 51.7%; 验室增至 54 个,实验室面积增至 15932 ,增幅 29%; 馆藏图书  总量增至近 70 万册,增幅超过 70%。完成信息网络中心升级改  造,校园无线网络实现全覆盖,6 个数字化应用信息系统建成使 用。

(八) 校园文化建设卓有成效

梳理、总结学校百年发展历程,编修新中国高等美术教育 70 年系列丛书《艺道致美—湖北美术学院卷》《“百年湖美”— 1920-2020 湖北美术学院校史》,完成校史馆建设。持续做好“湖 美人”系列专访,拓展和深化 “湖美人”品牌影响,不断凝练、深化 “湖美精神”。

学校校友会、教育发展基金会成立,“湖美”力量不断凝聚。 截止 2020 12 月,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已筹集各类捐款 400 余万元。

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持续推进。“艺 ·翼”青年学生扶持计划 2016 年度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三等奖; “育 ·美”女生关 爱成长计划获 2017 年度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以美育人以心求效》 校园文化成果获 2018 年湖北省高校校园 文化建设优秀一等奖。

文化育人环境不断优化,实施校园绿化提升工程和景观改造 工程,完成校园主要道路命名和部分校园指示系统建设。校园人 文景观与公共空间文化熏陶感染力不断提升。

师德师风建设稳步推进,加大评选推荐、宣传先进师德师风典型力度,3 人获省级 “师德先进个人”荣誉; 1 人获省级 “最 美社科人”; 1 人获湖北省 “荆楚好老师”。

特色校园文化育人成果显著,以校园文化建设带动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师生广泛参与的文明创建工作体系逐步形成。学校连 续获评 2015-2016 年度、2017-2019 年度省级文明单位(文明校 园)。

(九) 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保障有力

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委领导下的 校长负责制,进一步规范决策程序,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水平不 断提升。抓住巡视整改、“两访两创”、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契机,解决制约学校长远发展和关系师生切身利益的问题。有序完成基层党组织换届工作,建 立健全了 19 个二级党组织、45 个党支部,发展党员 1069 人。

选人用人科学化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内设机构与岗位设置,出台并逐步健全处级干部、 科级干部选用与任期管理规定,完成 20 余次干部选任与调整工作。

党风廉政建设扎实推进,建立了 “1+X”常态化作风建设协 调联动机制、廉政风险防控清单管理机制、廉情碰头会制度、“抓 早抓小”新机制,监督执纪制度体系不断健全,普纪教育实效显 著,作风建设持续好转。

思想政治工作逐步深入。坚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 大、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引向深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制度体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强化宣传阵地建设与管理,不断完善舆 情收集、研判、处置和回应机制,有效地维护了校园政治安全。 构建制度保障、模范选树、考评考核一体的师德师风建设机制,深化师德师风失范“一票否决”制度。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4+1”课程体系建设,学校入选湖北省示 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地。

教职工工资调整常态化机制建设不断完善,2019 年起教职 工绩效工资年均增幅不低于 5%左右,普惠福利、病困帮扶等福 利保障工作提质扩面。

群团组织工作扎实开展,选举产生第五届工会委员会和教代会执委会,依法依章程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深化团学组织改革, 发挥党建带团建作用。统战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民盟、民进、九三学社三个民主党派在校内共同 发展、相互促进。离退休工作水平逐年提升,老同志满意度不断 提高。

扶贫工作积极推进。“十三五”期间,学校共派出 5 支扶贫 工作队在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五峰镇长坡村开展精准扶贫 工作,累计投入扶贫资金 56 万元。在丹江 口市开展定点扶贫,通过智力帮扶、文化帮扶和教育帮扶,助力地方人才队伍建设, 共开展培训 15 次,培训人数 350 人次,累计投入帮扶资金 64.27 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十三五”期间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总结肯定“十三五”期间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学校的建设发展仍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问题和差距,主要体现在:

(一) 学科整体优势还需进一步增强

以学科建设引领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还不够凸显,学科建设协同发展机制还需进 一步深化; 学科特色和重点建设方向还需进一步凝练,学科交叉 融合和跨学科发展有待培育。

(二) 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人才培养模式带动引领作用不明显,个性化人才培养机制尚 未形成;专业建设规划不够系统,专业建设水平和特色凝练有待 进一步提升;教学改革力度不够,缺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具有学校特色的标志性成果;课程信息化水平和国际化程度不高。

(三) 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专任教师及管理人员总量仍存在一定缺 口,队伍结构尚需进 一步优化; 学科领军人才仍然缺乏,部分传统优势学科、专业队 伍建设形势严峻,人才梯队断层初显;教学科研骨干队伍比较薄 弱,团队建设进展相对缓慢;引才聚才机制、人才服务与支持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教师评价机制不够健全,教师聘期考核 作用尚未完全发挥。

(四) 科研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科研综合实力、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还需加强,标志性高水平科研创新成果还不够丰富;科研氛围不够浓厚,艺术创作 与科学研究成果比例失衡,理论研究人才偏少; 科研激励机制作用发挥有限,科研新政落实困难;协同创新成效还不够明显,学术研究缺少活力,后劲不足;科研成果转化政策体系与孵化机制尚未建立,社会服务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五)“国际化”战略需大力推进

国际化发展基础薄弱,统筹协调不够,支撑体系缺乏; 国际化发展路径不明确,有待进一步厘清和凝炼;合作办学的国外高 校数量不多,在校生参与国际交流、教师出国研修比例偏低; 际科研合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六) 体制机制建设仍需持续完善

法治作为学校治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式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引领、推动、保障学校改革和发 展的整体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内部治理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还需进一步推进;学校的核心价值体系有待进 一步凝练构建,增强师生凝聚力向心力的方法举措还需不断探索 实践。

1920 年,湖北美术学院创办之初,怀抱 “阐扬文化发展美”之信念,秉持“兴教育,启民智”之理想,培养潜修艺术人 才。经百年传承,铸就了“兼收并蓄”的学术精神和“兼容互动” 的教学理念,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2020 年,建校 100 周年之际,学校举办“世纪美育—湖北美术学院办学 100 周年艺术文 献作品展”、 召开 “湖北美术学院办学 100 周年 ‘一流学科、一 流专业’建设大会”等系列纪念活动,系统呈现百年高等美术教 育发展历程。学校在办学中始终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美术教育体系为己任,为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百年办学薪火相传,春华秋实开拓创新。历史的积淀与长足的进步,为学校下一阶段实现更高层次的办学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部分 “十四五”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 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 也是我校经过百年办学历程迈进新时代的第一个五年,我校的创 办和发展始终与中国命运、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发展史紧密相连, 新时代国内外局势的大变化,为我校带来前所未有发展机遇的同 时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新时代党对教育事业的历史定位与重大部署为高等艺 术教育赋予了战略使命。党的十九大重申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的总战略,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 工程”的总定位; 2018 9 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 上提出教育发展的 “九个坚持”, “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 度概括了教育在新时代的重要地位; 2019 年以来,中共中央、 国务院、教育部陆续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关于切实加 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总体方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等文件,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构建了顶层设计和行动方 案,同时也为高等艺术院校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为高等艺术教育特色发 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 历史方位,党和国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建设社会 主义文化强国,推动形成不断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动局面,展示 中国文艺新气象。习近平总书记给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五点希”, 为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指明前进方向、提供了行 动指南。我们要深刻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充分发挥高等艺 术院校美育独特功能和文化资源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 导向,努力创作时代精品,铸就文艺高峰。


——新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深刻变革为高等艺术教 育创新发展拓展了纵深空间。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革,正在引发世界格局的深刻调整,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重塑艺术教 育形态,科技与艺术动态互渗,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学科交叉不 断加强,国际艺术教育领域深刻变革等,均为高等艺术院校人才 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改革等拓展了广阔的创新发展空间。

——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布局和湖北经济文化发展需求为 高等艺术教育内涵发展搭建了平台。2017 年,国家颁布《统筹 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 湖北省着 力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持续 推进“双一流”建设,建设教育强省。我校作为“双一流”建设 高校,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共建 “一带一路”、 长江经济带发展、 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深度参与长江教育创新带和武汉“设计之 ”的建设,依托自身专业优势和创新特点在推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积极提供智力支持和创新动力。

二、面临的挑战

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着最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最严峻的挑 战。

——社会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变革,“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为关键,而且国内外形势最为复杂的 时期,高校间竞争日益白热化,学校对外面临着在人才、资源等 方面更加激烈的竞争态势,如何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是必须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

——高等教育正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如何充分考虑新 常态下高等教育发展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着力破解制约学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内生动力,在改革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实现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以适应、把握和引领新常态,我校还面临着许多新任务新要求新挑战。


湖北美术学院,作为华中地区唯一一所高等美术学府,底蕴深厚、特色鲜明,肩负着 “关注时代、关注生活、传承文化、推行美育”的崇高使命和历史责任。今后五年,是学校事业发展承上启下、加快发展、适应新常态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敏锐的战略眼光,推动我校教育事业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第三部分 “十四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 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 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 文化和文艺发展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教育大会精 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弘扬中华 美育精神,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服务地方 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为己任,扎根荆楚大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巩 固和加强学校在中国高等美术教育领域的优势和地位,为推进新 时代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 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二、发展目标与思路

(一) 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2025 年,经过 5 年发展,我校学科优势进一步加强、教 师队伍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显著提升、科研创作能力与社会服务 能力明显增强、大学文化不断传承创新、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不 断扩大,办学质量进一步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基本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一流高等美术院校。

2.核心指标

“十四五”期间,学校办学承续“十三五”的发展,继续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推进博士研究生教育, 大力拓展留学生教育和国际教育合作,兼顾发展继续教育,形成 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湖北美术学院“十四五”规划核心指标建设目标

                                      

       

(二) 发展思路

“十四五”期间,学校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聚焦重点,带动全局,持续推进新文科建设,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通过特色、创新、改革、开放、 内涵发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顺利完成 “十四五”规划任务,具体思路如下:

----实现 “一个重点突破”: 即实现学科建设质的突破。

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深化学科建设协同发展机制,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布局,构建一流学科建设体系,着力凸显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

----实行“两大战略优先”:即优先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优先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

完善引才聚才、人才服务与支持保障机制,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全面推进师资队伍自主培育,实现师资队伍结构优化、质量提升。

落实国际化建设统筹协调和支撑体系建设,全力推动师资、学生、教学、科研国际化发展,全面开展多维度、宽领域、高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确保 “三个明显提升”:即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 平、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办学保障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统筹推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构 建系统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提升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

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深入推进内部治理结构、管理体制和运 行机制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提升依法治校能力,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校区建设和功能分区,加强学校公 共服务体系与信息化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机制,加强师生服务保 障,构筑学校安全稳定体系,实现办学保障水平明显提升。

----呈现 “四大办学成果”: 即一流人才培养质量、一流科 研创作成果、一流社会服务能力、一流大学文化品牌。

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打造一流本科专业,加 强研究生特色研究方向建设,建设优质教学资源,构建协同育人 机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形成一流本科教育和卓越 研究生教育格局。

推进科研创新平台和重大成果项目建设,锻造科研创作创新团队,优化科研评价激励约束机制,打造标志性高水平的一流科研创作学术成果。

整合利用学校优势资源,建立和完善产、学、研良性互动机 制和科研成果转化、孵化机制,积极参与国家文化建设和教育服务,服务湖北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实现学校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显著提升。

以培育“湖美精神”为核心,承续学校百年血脉,坚持优良的办学传统,加强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形象文化、环境文化建设,推进校风教风学风研风建设,构建和完善一流的大学文化品牌。


第四部分 “十四五”发展的主要任务与战略举措

一、学科建设

(一) 构建一流学科体系

“十四五”期间,在承续“十三五”发展的基础上,全力推 “双一流”建设,力争 “美术学” 一流建设学科进入国内 A 类学科,各一级学科以 “美术学”为制高点、“设计学”为增长 点、“艺术学理论”为亮点,扎实推进优势特色学科(群) 建设, 积极拓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构建基础雄厚、结构合理、特色 鲜明、协同联动、可持续发展的现代高等美术教育学科体系。

(二) 完善学科(方向) 动态调整机制

根据学科特色和优势,持续提升重点学科(方向) 显示度及 影响力; 积极探索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培育新学科(方向) 和学 科(方向) 新的增长点。一级学科重点建设 10-15 个学科方向,其中美术学学科加强“中国画与书法”“绘画”“雕塑与公共艺术” 等特色学科方向建设,培育“实验艺术”等学科方向; 设计学学 科加强“视觉传达与媒体设计”“环境设计”“工业与时尚产业设 ”等特色学科方向建设,培育“工程艺术”等交叉学科方向; 艺术学理论加强“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管理”等特色学科 方向建设,培育“艺术跨学科研究”等学科方向。

(三) 加强学科团队培育

进一步完善学科带头人制度,加大学科梯队人才培养力度, 优化学科团队结构质量,增强学科团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重点学科和若干优势特色明显的研究团队进行重点培育,鼓励教学单位间组成交叉研究团队,促进新的研究方向的成长和复合型研究人才的养育。

(四) 推进学位授权点建设

进行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及新增美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进行新增“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并根据学科发展需要,进行新增专业学位类别授权点建设。加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的内涵发展和专业学位点的特色建设。

(五) 深化学科建设管理机制改革

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组织机构,深化学校、系( 院、部) 级学科建设管理体制。完善学科建设资源配置机制,充分发挥资 源配置的导向性,加大支持一流学科建设任务,对重点学科(方 向)给予重点支持并兼顾新兴、交叉学科(方向) 的引导性投入,协调好资源驱动与愿景激励的关系。

二、人才培养

(一) 打造一流本科专业

实施分类发展,打造优势学科专业群。拓展提升美术学类各 专业,促进美术学类与其他专业的交叉融合; 振兴设计学类专业 发展,寻找设计学类专业与新工科类专业契合点; 扩大艺术学理 论类各专业的学术影响力; 加快发展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类下各专 业; 稳步发展教育学、工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下的专业,持续 推进一流专业建设,促进专业建设提档升级。“十四五”期间, 争取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增至 10 项左右,省级增至 12 项左右。

(二) 提升一流人才培养创新能力

推进多元化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继续完善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多类型人才共同成长的格局; 深耕“1+3” 视觉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发挥拔尖创新人才的领跑示范效应,大 力推广院系层面“敏行班”, 探索“1+2+X”人才培养模式,完善 个性化培养机制。全面落实 “五育并举”, 构建 “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深化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强化研究生人才培养与学科 建设关联度,推进学科交叉融通,形成研究方向新的增长点; 强研究生培养管理清晰化、系统化,加快推进研究生课程体系与 教学管理改革,建设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平台,加大专业学位研究 生培养力度,全面提升研究生分类培养质量;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健全研究生导师考核评价机制;继续实施三校联合培养艺术学科博士生培养工作,努力构建“博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建设方案。

(三) 建设优质教学资源

探索新文科理念下教学资源建设新路径。加强“金课”等优 质课程资源建设,构建优质专业课程群;加强特色教材建设,继 续实施“自编教材资助”项目; 实施“智慧教学改革工程”, “互联网+”时代高等美术教育教学变革。“十四五”期间,力 争建设 10 门左右省级及以上一流本科课程,50 门左右的校级金 课,100 门左右的校级优质课程,力争获批 “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和优秀教材5-8 部。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构建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

(四) 加强教学质量保障

完善全链条多维度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构建“标准— 执行-监控-评估-反馈-提高”闭环持续改进机制。建立四年一轮 的校内本科专业评估制度,开展本科专业论证; 加强大学质量文化建设,高质量完成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及学位授权点周期性合格评估; 深化教研教改,学研并举,争取获批省级教学成果 3-5 项,力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建设省级教学研究 项目 15 项左右。

(五)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建立和完善“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的互动机制,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实践育人平台建设,完成“昙华林艺术区大学 生就业创业孵化基地”改造升级,实现科学运转与高效管理; “互联网+”的平台与资源聚集效应,逐步建立线上线下相结 合的就业创业工作新模式; 建立学校就业资源信息网,优化就业 结构,不断提升协议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打造专创融合人才培养 创新工程,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和学科竞赛水平。“十四五”期间,争取获“互联网+”大赛及其他学科竞赛奖项国家级奖项 3-4 项、省级奖项 40 项,建设国家级大创项目 70 项,学生就业率保持在 94%左右。

三、师资队伍建设

(一) 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多举措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分类制订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业绩标准和薪酬待遇;科学规划设置人才岗位,全职与柔性引进 并用,统筹各单位人才均衡发展情况,制定针对性人才引进方案。 多途径推进高层次人才培育,大力支持高级专家、学术骨干参加国际国内高水平学术活动; 大力支持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 进一步完善校系两级访学研修平台。多方位激发高层次人才作用,实施高层次人才分类管理。

(二) 全面深化师资队伍自主培育

加强师资人才培养长远规划,分层次加强教师培育,加快人才梯队建设。新进教师以培养合格教师为目标,开展基础型培育;中青年教师以培养优秀、骨干教师为目标,开展拓展型培育; 秀、骨干教师以培养专业带头人为目标,开展深化型培育; 高级 职称、骨干教师以培养学科带头人为目标,开展引领型培育。深 化校系两级培育平台建设,探索创建校系两级教育培训平台、交流研讨平台、专家指导平台、咨询服务平台、宣传推广平台、社会服务平台等 6 大教师培育平台,促进教师职业化与专业化发展。

(三) 推进人事管理制度改革

深化职称评审机制改革。进一步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强化一线教学和一线学生工作, 加大教学教研、科研创作代表性成果的指标权重,构建科学系统的职称评审教学、科研方面的量化指标体系,提升职称评审量化计分标准的科学性、公正性。

深化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改革。加强教师分类评价、分类管理, 统筹推进各类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改革。探索推进教师教学教研水平、科研创作水平、社会服务水平的量化评价,增强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关联性,全面推进考核体系完善与评价机制量化进程。

推进考核评价运用机制改革。探索建立更加系统、全面、高效并有利于激发各类人才作用发挥的考核评价运用体系,将各类考核评价运用有机结合起来,与薪酬待遇、岗位变动、解聘续聘挂钩,深化 “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

推进定岗定编工作进程。进一步推行目标管理、岗位管理及教师分类管理,科学编制岗位与职数,实行定编定岗定员定责。

2025 年,师资队伍规模基本稳定,生师比达 12:1,获博士学位教师 150 人; 在岗“国贴”等国家、省级专家、二三级教 授聘用 38 人; 聘用产业教授等省级专家 9 人,高层次专门人才讲学 360 人次。通过国家、省级访学研修平台派出 80人次; 级公派国内研修 100 人次、国外留学 50 人次; 校系两级教师培育人次达 600 人次,实现 5 年一周期全员培训。

四、科研创作与社会服务

(一) 推进科研创新平台和重大成果项目建设

搭建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的平台,为精品创作和重大美术理 论研究营造浓厚学术氛围。积极推进新型平台智库建设,推动校内科研平台实体化建设,重点培育 1-2 个具备国家级平台资质的平台,努力在国家级平台上实现突破。

以平台为依托积极参加全国美展和重大题材创作设计项目,创作时代精品力作。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加大国家级科技、社科课题的申报力度,力争实现国家级重大项目的突破,推出重大美术理论成果。形成以基础理论研究为支撑、以承担重大项目为引导、以科研创新项目和校内项目为基础的科学研究体系。

(二) 建立科研评价激励约束机制

优化科研评估与考核机制,完善科研管理体系,形成有效的科研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凸显学科特色的科研评价体系,依照学科层次安排科研任务和目标,对院系和各科研平台制定专门的 考核制度,实行教师分类管理,推行代表作评价机制。利用“重大科研培育资助计划”加大科研经费的引导和培育作用,重点支持学术骨干和中青年教师开展代表学科发展方向和体现前瞻布局的基础研究。实施“重大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和精品成果培育计”, 按照《湖北美术学院重大标志性成果奖励办法(试行)》, 对标志性成果和优秀代表作实施奖励。

(三) 锻造科研创作创新团队

加强科研和艺术创作人才队伍和团队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一流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 以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为核心,汇聚多学科多方向的科研人员组建研究团队,开展跨学科跨 方向跨专业学术研究与合作,通过重点培养、培训、交流等方式, 提高青年教师科研能力与水平,形成具备竞争力的科学研究梯队。

(四) 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

加大对学术交流的投入力度,扩大开放交流的广度和深度。 持续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交流合作,主动举办高层次学术会议,鼓励和组织师生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和专业竞赛,打造湖美品牌。加强学校美术展览的学术研究,挖掘学术资源,拓展公共教育模式,扩大学术品牌影响。推进《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对艺术精品创作和重大美术理论课题的深入研究,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和学校的学术影响力。

2025 年,学校实现年度师均科研经费达到 3.2 万元,年度横向科研项目经费总额达到 800 万元;五年内获省部级以上科 研奖励 5 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24 项,发表高水平论文 70 篇,出版学术著作 50 部,国家级或国际知名展览获奖达到 20 项。承办 1-2 次高层次学术会议;校级研究机构达到 20 个,建 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 工程艺术与数字化设计湖北省工程研 究中心)、培育 1 个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五) 提高服务社会能力

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运行体制与机制,服务湖北区域发展布局。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利用大学校区、产业园区、城市社区“三 ”融合,拓宽科研创新环境。办好昙华林艺术区,力争将园区建设成为立足武汉、面向湖北、辐射全国的自主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和培育基地、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办好文化发展公司,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经营规模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积极参与国家文化建设和教育服务。参与国家、地方重大文化艺术活动,并在推动创意产业发展、树立文化品牌方面取得突 破;积极参与政府相关决策制定,力争在省市地方城镇规划、文化建设规划的制订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继续做好服务国家和地 方发展的美术类人才培训工作,加大继续教育和各类人才培训力 度; 大力开展“百校连百县——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 计划”, 争取建成“乡村振兴研究院”,继续参与教育扶贫、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

五、国际化发展

(一) 加强师资国际化发展

加强教职工国际化能力培养,探索培育国际化教师团队。鼓 励中青年教师申报各类公派出国留学资助项目,实施校级中青年 骨干教师海外研修计划,加强校级教职工海外短期学习考察和交 流,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语培训,加大外籍教师全职聘用和柔性 引进的力度,提升教师国际化发展水平。

(二) 提升学生国际化发展

搭建国际化育人平台,适时筹建国际教育学院。进一步提高 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攻读双学位学生比例。加强国际合作院校交换生项目建设和管理,探索设立学生出国(境) 交流学习专 项奖学金,探索建立省校系海外游学体系,增加优秀本科生和研 究生出国交流学习机会。加大来华留学生招生力度,稳步提高来 华留学生数量、港澳台学生数量,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院校学费 互免来华交换生的规模。

(三) 推进教学科研国际化

推进国际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方式、教学管理的国际化建设。建设国际平台英文在线课程,稳步提升学校全英文授课及双语授课的课程比例,建立与国际合作院校开展学分互认的机制,加强外语课程与教学改革。加大科研国际化发展,开展多渠道合作交流与研究,提升学术团队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学术国际影响力。

(四) 拓展多类型合作交流

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健康发展,做好中韩合作办学项目; 力争校际联合培养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项目有突破,探索联合多所海外高水平大学培养博士生的途径。加强国际合作院校网络建设,争取 5 年内增加 5 10 所国外校际合作院校和研究机构。

六、校园文化建设

(一)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关注 时代、关注生活、传承文化、推行美育”的湖美精神,践行“崇 德、笃学、敏行、致美”的校训,培育学校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梳理学校历史文脉,挖掘学校百年办学精神,深入开展校史校情教育,持续深化“湖美人”品牌的影响力,推出以学校历史文化类丛书、主题文艺作品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校史文化作品,促进学校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二) 加强行为文化建设

坚持把师德师风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师德规范,深入推进各类先进典型的评选、推介、表彰的力度,营造爱岗爱生敬业奉献的艺术教育氛围,强化意识形态、师德师风失范“一票否决制”。改进学风建设模式,探索以 “教育为先、管理为重、典型示范”为主要内容的学风建设工作模式,加强养成教育,强化典型选树。强化工作作风养成,加强管理干部队伍教育,严格工作纪律,规范工作行为,强化工作督查和问责,落实岗位职责责任制。加强以宪法教育为核心的法治教育,深入开展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探索参与式、实践式教育,不断丰富法治教育的形式与内容,提升法治教育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三) 加强形象文化建设

深化文化品牌建设,提升“艺美育廉”“红黄蓝文化艺术节” “两节一堂”社团文化活动、“艺彩纷呈”志愿服务活动等校园文化品牌影响力,拓展“一系一品”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建设。加快推进学校形象标识系统建设,探索推出一批体现学校标识、具有较高文化品位的校园文化产品。完善校史馆建设,展示学校百年办学历史积淀,发挥校史馆对外服务展示功能。

提升学校文化传播力,全方位、多渠道建设好全媒体宣传阵地,进一步完善学校“大宣传”工作机制,推进与校外媒体战略合作机制,提升学校的社会美誉度和知名度。

(四) 加强环境文化建设

推进“生态园林校园”建设,精心规划设计校园布局,优化育人环境。推进“精神文明校园”建设,继续协同做好开展好志 愿服务、各类文体及帮贫助残等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突出 湖美特色,打造“采风写生”“文明教画室”“文明寝室”等活动,深入推进“文明湖美”创建工作。大力促进文明创建工作提档升级,在确认保持省级 “精神文明单位(校园)”的基础上,努力创建全国文明单位。


第五部分 “十四五”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一) 切实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强化党对学校的政治领导,充分发挥党委领 导核心作用,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落实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明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增强 “四个意识”, 坚定 “四个自信”, 坚持 “两个确立”, 做到 “两个维护”。 完善监督体系,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进 “1+X”作风建设协调联动机制,完善廉政风险防控,加强廉洁文化建设,精准有效运用监督执纪 “四种形态”,全面压实 “两个责任”。

(二) 统筹推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核心,落实建立干部工作“五个体”要求,做好干部培育、选拔、管理、使用工作。全面加强学校领导班子政治、思想、组织、作风、能力、纪律建设,努力锻造忠实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强领导集体。健全中层领导班子组织架构,以教学单位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提升中层领导班子建设质量。实施中层领导干部素质提升计划,提升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持续 推进“新时代年轻干部成长工程”,加大年轻干部选拔培养力度, 健全选人用人机制。着力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和干部激励保障制度两大体系,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三) 全面提高党建工作质量

全面贯彻《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坚持抓基层强基础,健全学校党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推进党建工作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聚焦主题活动,健全“主题党日 活动”制度;聚力推进工作,加强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筑牢发展 党员基础工程、“双带头人”培育工程; 实施基层党组织提升计 划、党务工作者素质培养计划、党员党性锻造计划; 探索“党建 +项目”模式,推动基层党组织活动工作、制度创新。

切实增强统战群团工作凝聚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依法依 章程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稳步推进二级单位教职工大会,扩大基层民主,持续发挥教职工品牌文化活动影响力,积极推进智慧 工会建设及教职工活动中心建设; 认真落实统战工作主体责任, 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支持学校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 积极推进“特色统战”工作,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及工作机 制; 扎实推进基层团组织建设,着力构建凝聚青年、服务大局、 当好桥梁、从严治团的工作格局。

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加强离退休党组织建设,切实改进老同志的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关心老同志,落实好老同志 “两个待遇”。 围绕 “五个老有”, 着力实施好康乐长寿工程、 老有所为工程和温暖人心工程,鼓励和支持老同志在学校发展中 继续发挥余热。

(四) 全方位提升思政工作水平

强化理论武装。完善校内各层次的政治理论学习制度,进一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扎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和舆情应对 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阵地的主导权。

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以建立完善全员、全程、全方 位育人体制机制为关键,以学生思政、教师思政、课程思政、学 科思政、环境思政“五个思政”为抓手,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 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建立各部门常态协作和分工负责机制,推 动形成多部门协同联动的思政工作格局,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 设守正创新,不断推进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

二、着力推进依法治校,实现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 构建系统完备的规章制度体系

将《湖北美术学院章程》 作为根本遵循,不断更新完善人才 培养、教学科研、发展规划、组织管理、资源配置、社会服务合作等各方面的管理制度,将日常管理经验和办法不断制度化,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增强学校办学活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加强统筹规划,提高制度供给水平和制度建设质量,健全校内规范性文件制定发布机制,建立校内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机制。全面推动形成结构清晰、内容全面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体系。

(二)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健全决策体系和决策机制。坚持和完善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学校领导体制和治理体系,不断健全校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议等议事范围和议事规程。建立学校权责清单,推动学校办学权力依法、自主、规范运行。重大决策全面落实师生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的程序要求,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坚持和完善系( 院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党政分工合作、共同负责、 协调运转的工作机制。

健全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进一步完善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治理体系,加强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和教学工作委员会等学术组织的建设,健全学科(方向) 带头人、学术 带头人、专业建设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制度,确立保障学术权力规范运行的管理制度。

完善校系( 院部) 两级管理运行体系。进一步优化校系( 部) 资源配置模式,明确系( 院部) 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 学研究等方面的主体责任,强化绩效管理与考核,充分发挥系( 部) 办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 健全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学生代表大会制度,探索建立师生代表参与学校决策的机制,畅通师生民主参与 渠道,健全师生权益保护救济制度。依法健全信息公开机制,学 校信息依法及时准确公开,完善学校法律风险防控体系。

(四) 构建社会参与办学体系

探索建立社会参与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与政府、社会各方沟 通合作的渠道、平台与机制。完善校友会等校友组织建设及运行机制,进一步拓展地方校友会组织。建立校友企业名录,发挥教育发展基金会功能,激发校友爱校荣校热情,引导校友参与学校办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五) 加强内部审计工作

把进一步推进依法治校、保障师生权益、促进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防范风险、规范管理为目的,以治理为根本,健全权力约束机制,大力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审计工作在学校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推动审计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

三、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健全服务保障体系

(一) 完善校区建设和功能分区

“一校两区”格局为基础,按照一流大学的建设标准,提 升改造学校各项基础设施,继续推进美丽校园建设。

藏龙岛校区作为教学科研和创作的主校区,围绕中心校区作用发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校区改造力度。“十四五”期间, 重点推进美术馆图书馆综合楼工程建设,2022 年完成施工前期 准备,2024 年建成主体工程,2025 年完善内部设施设备并投入使用; 适时启动学术综合楼建设前期论证及立项工作,力争 2025 年奠基施工; 适时改善学生学习和生活条件,持续推进学校教学单位教学环境改造升级,推进校园道路景观、电力系统、供水系统等改造升级,打造生态园林式校园。

昙华林校区作为文化创意产业艺术区,围绕区域优势作用发挥,加强校区综合治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十四五”期间,拓展校区教育功能,制定闲置房产的使用利用整体方案,推进分区分类管理与服务;加大对昙华林校区公共区域维修维护力度。通过改革管理模式,提升基础服务,为昙华林校区文化产业、科研创作和创新创业工作开展提供更优质保障。

(二)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图书文献资源建设。“十四五”期间,增加馆藏文献总量,纸质图书总量增加至 75万册,纸质期刊增加至 450 余种, 电子数据库增加至 15 个,电子图书 20 万册。切实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构建基于学科的知识服务体系。

加强美术馆建设。持续提升美术馆自主品牌展览影响,举办系列馆藏精品展,积极参与文化和旅游部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项目,拓展美术馆学术、典藏和公共教育三大领域的职能和作用。

完善教学实验平台建设。加强学校实验教学资源整合与规划,结合双一流建设目标,优化提升公共实验平台,发展壮大美 术学特色实验平台,引导培育智慧教学实验共享平台,推进落实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计划,重点开展 3-5 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1-3 个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工作。

加强档案馆建设。进一步加大档案开放开发力度及档案编研工作力度,全面提升档案工作服务水平,深入推进档案治理法制化,档案队伍专业化,档案资源多样化,档案利用便捷化,档案管理信息化,档案安全整体化建设。初步实现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档案管理现代化,建成省二级档案馆。

(三) 优化资源配置机制

提升资源筹措能力。“十四五”期间,挖掘内部潜力,开源节流,进一步完善以财政拨款与教育事业收入为主,科研服务、校办产业和社会集资为辅的融资管理机制。大力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争取各级政府的财力和政策支持,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实现办学资金来源的多元化。

推进学校资产统筹管理。依法依规、公开透明开展项目论证、 经费支出、采购执行和建设工作;加强学校经营性资产管理,优 化房产资源配置,进一步理顺资产权属,提升资产动态管理能力与精细化管理水平,切实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能。

(四) 建设平安幸福校园

构筑学校安全稳定体系。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建立健全国家安全教育长效机制;完善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机制,狠抓学 “三防”建设和安全制度落地,严格落实 “一岗双责”, 着力构建校园安全防护体系,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实现创建省级综合治理(平安高校建设) 优胜单位,市“平安高校”建设“先进单”。

加强服务保障。加强学校公共卫生防控、医疗健康服务工作,维护和保障师生身心健康。完善师生员工特殊困难帮扶机制。大力提高食堂、宿舍、物业管理等后勤服务质量,改善师生工作学习生活条件。

(五) 建设信息化智慧校园

加强信息网络基础建设。升级校园网基础设施拓宽出口带宽;继续推进无线校园网项目建设,实现学校无线网络全覆盖; 筹建新数据中心机房,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基础网络平台保障。

加强信息化应用基础平台建设。建立全校全局数据库和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各业务系统、公共数据及资源相互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建成数据仓库,为数字校园建设提供可靠、统一的数据支撑平台。

加强信息化应用服务建设。建设面向用户的服务门户平台, 逐步推进各业务管理系统建设,完成人事管理系统、学生工作管理系统、一卡通等建设,实现数据的交换共享、业务流程的互联互通。

加强公共信息资源平台建设。通过教学资源平台、图书资源平台、档案资源平台等建设,初步实现各类资源的动态调整和有效分配,为应用系统建设提供一系列通用性、基础性、公共性的 资源服务。

在实现管理信息化、服务信息化基础上,推进物联网平台建设,适时推动智能楼宇建设,推动节能校园建设,逐步建设智慧校园。

四、规划实施

(一) 完善实施体系

建立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职能部门规划、教学单位规划相 互衔接的有机体系,确保规划体系之间相互支撑和有机衔接。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建立规划制订、目标分解、资源分配、检查评估的组织体系。对规划总体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进度和责任主体,将主要任务和核心指标分解到年度工作计划,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

(二) 确保资源配套

统筹学校人力资源、空间资源、物质资源、经费资源,增强规划与资源配置的联动性,确保规划任务顺利落实。坚持规划先行,以规划定项目,以项目定预算,明确经费主要投入方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 健全监控机制

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测调控,定期跟踪评估、检查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调整修订规划实施方案,提高规划的操作性、执行度和实施效率。将检查评估结果纳入单位绩效考核,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和督促检查制度。


附件

湖北美术学院“十四五”期间重点项目计划

 

一、一流学科建设推进计划

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加强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新增 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力争获得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美术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 权点,力争美术学一级学科在学科评估中进入 A 类。

二、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一流专业,打造一流课程,深耕“1+3”视觉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1+2+X”人才培养模 式,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深化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推进研究生课程体系与教学管理改革,建设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平台,全面提升研究生分类培 养质量,健全研究生导师考核评价机制,努力构建“博士研究生 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2025年,力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增至 10 项左右, 国家级一流课程增至 3-6 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实现零的突破。

三、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育计划

紧密结合一流学科建设,统筹整合资源,加大对高层次人才 的资源投入。以学科带头人、专业建设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为重点,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 充分利用各级教育培育平台,加大教师培 育力度,大力支持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到 2025 年,师资队 伍规模基本稳定,生师比达 12:1,获博士学位教师达 150 人; 校系两级教师培育人次达 600 人次,实现 5 年一周期全员培训。


四、科研创作创新平台和重大成果项目建设计划

实施“重大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和精品成果培育计划”, 以国 家级重大项目为突破 口,以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为重点,以平 台建设为抓手,推进对艺术精品创作和重大美术理论课题的深入研究,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科研素养和水平。到 2025 年,五年内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 5 项,获国家级科研项目 12 项,获省 部级科研项目 12 项,发表高水平论文 70 篇, 出版学术著作 50 部。

五、国际教育与交流推进计划

统筹加强国际化发展基础建设,将国际化建设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科学研究及大学管理与服务的各个领域,提质增量,查缺补漏,适时筹建国际教育学院,搭建国际化育人平台, 构建和完善国际化发展支撑体系。力争至 2025 年,通过国家留 学基金委等上级平台及校级公派访学项目派出骨干教师国外留学人次数较“十三五”有较大提升;增加学生出国交流学习机会; 校际合作国外院校和研究机构数量达到 26 个左右。

六、美术馆图书馆综合楼项目建设计划

重点推进学校美术馆图书馆综合楼建设工作。2022 年完成 施工前期准备,2024 年建成主体工程,2025 年完善内部设施设备并投入使用,项目建设面积约 5.6 万平方米,功能分区包括美 术馆、图书馆、档案馆及附属地下车库。

七、信息化智慧校园建设计划

通过公共基础支撑平台、公共应用基础平台、公共应用服务 平台、公共信息资源平台建设,在实现管理信息化、服务信息化 基础上,推进物联网平台建设,逐步建设智慧校园。到 2025 年,力争拓宽校园网出口带宽,实现学校无线网络全覆盖,实现宿舍 楼栋门禁管理的智能化,建成数据仓库,实现数据的交换共享、业务流程的互联互通。

八、治理体系现代化推进计划

进一步优化校系( 院部) 资源配置模式,明确系( 院部) 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系 院部) 办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 员会和教学工作委员会等学术组织的建设,健全学科(方向) 头人、学术带头人、专业建设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制度,确立保障学术权力规范运行的管理制度。

九、教师评价机制改革推进计划

加强教师分类评价、分类管理,统筹推进各类教师考核评价 与运用机制改革。进一步推进职称评审量化进程,构建科学系统的职称评审量化指标体系; 统筹推进各类教师年度考核与聘期考 核机制改革,统筹推进教师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及社会服务工作量的量化考核,建立健全教师考核评价结果与薪酬管理制度; 优化教师科研评估与考核机制,建立凸显特色的科研评价体系,形成有效的科研激励与约束机制。

十、校园文化建设计划

充分发挥大学文化传承、创新、辐射、服务和引领功能,进 一步挖掘学校百年办学精神,以建设优良的校风为重点,以“精神文明”创建为抓手,以特色品牌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和美院特色的校园文化。